
10月18日至19日,第二十四届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粤港澳大湾区文化周”核心参演剧目——广州粤剧院大型新编古装粤剧《双绣缘》金多多,亮相上海宛平剧院。这部深度融合粤剧、广绣两大非遗技艺的作品,凭借“每一帧皆成画”的视觉美学与“双生双旦”的细腻情感叙事,为沪上观众打造了一场穿越千年的唐风文化盛宴。
1
剧情藏巧思:
三幅绣品串联双生情缘
粤剧与广绣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传统粤剧戏服即以广绣为基础。粤剧《双绣缘》通过卢眉娘的传奇故事,首次将广绣的传说故事搬上粤剧舞台,展现了粤剧与广绣两大非遗艺术的完美融合。
该剧以唐代广绣始祖卢眉娘的传奇故事为蓝本,以“绣”为线索,串联起两对恋人的命运纠葛。大唐元和十年,淮西爆发叛乱。司制坊匠人卢眉娘绣制淮西地图进呈朝廷,天子见后大为赞赏,更微服探访,对她暗生情愫。彼时朝廷下令宫女缝制寒衣,眉娘暗中相助好友卓英英,将情诗绣入衣中,这份心意最终被小将杜源收下。百官见状提议,将绣诗宫女许配给杜源,天子却因误会卢眉娘,不愿促成这段姻缘。直到淮西叛乱平定,卓英英与杜源才终成眷属;而眉娘也终于知晓,此前与自己相交甚密的青年,正是当朝天子。天子欲册封眉娘为妃,她却做出了别样选择……
剧中,中国戏剧梅花奖得主李嘉宜饰演卢眉娘,一级演员李伟骢饰演唐宪宗李纯,二人共同演绎出“深沉克制”的帝后情缘;另一对主演中,中国戏剧梅花奖得主吴非凡饰演卓英英金多多,一级演员陈振江饰演小将杜源,诠释出“狂热奔放”的民间爱恋,两组情感形成鲜明的“一静一动”对照。全剧以“双生双旦”结构串联起两段情缘,既展现了爱情的美好与青春的鲜活,更通过两位女主独立的人生选择与相互扶持的闺蜜情,凸显“美美与共”的女性力量,跳出传统戏曲中女性角色的单一定位。
繁丽的广绣针法化作叙事语言——卢眉娘绣制的“淮西地图”,是她心系家国的象征;帮卓英英偷绣的“征袍情诗”,标志着她自身爱情意识的觉醒;而最终告别时献上的《百鸟朝凤图》,既饱含她对天子的爱意,也寄托着对君主的期许与国泰民安的祈愿。图中唯一飞走的画眉鸟,更成为卢眉娘挣脱宿命、以广绣立身的隐喻。“三件绣品完整勾勒出‘广绣鼻祖’的精神成长轨迹。”李嘉宜谈及角色时坦言,“卢眉娘是一位有大智慧、大格局的女性。戏里她与李纯告别时唱道‘他是郎官,我改嫁;他是天子,我哀愁;他是郎官,可怜之女可相伴;他是天子,怎能一世一双人’——每次唱到这里,我都忍不住动容,她的内心矛盾太真实了。”
2
舞美如古卷:
10米绣架织就唐风意境
上海国际艺术节向来是多元文化碰撞的重要平台,而《双绣缘》的此次亮相,首次让粤剧与广绣承载的岭南美学,与上海的海派文化实现深度对话。
《双绣缘》的舞台设计灵感源自唐代名画《捣练图》,舞美设计师罗江涛与灯光设计师邢辛联手,打造出“立体绣品式”场景——大幕拉开,10米长的绣架矗立舞台中央,10位演员化身“绣娘”模拟飞针走线的动作;光影流转中,广绣纹样与人物剪影相互交织,宛如一幅徐徐展开的丹青长卷。导演徐春兰直言:“我们要让观众一走进剧场,就像置身唐代仕女图中,每一个镜头都饱含东方美学韵味。”这样的舞台设计,既还原了岭南工艺的精巧,又契合了上海观众对“东方雅致美学”的审美追求,这种跨越地域的美学共识,让“绣娘飞针”的场景成为沪粤观众共同的文化记忆点。
剧中服饰与妆容同样暗藏巧思:服装造型设计师蓝玲打破戏曲中水袖多为白色的传统,为所有水袖绣上精致花朵,这一细节既展现了绣娘手部的灵巧美感金多多,也让服饰更具特色;妆容则还原唐代“花钿”“面靥”等元素,额间的朱红纹样、唇角轻点的胭脂,让人物造型既满含古意,又兼具现代审美辨识度。李嘉宜对此深有体会:“纯白的水袖上绣满花朵,展开时特别典雅灵动,还带着浪漫温暖的感觉。它和普通汉唐服装不同,更贴合戏曲舞台的表演需求——比如第二场戏里,卢眉娘初见李纯时又害羞又惊慌,不敢与他对视,我就通过水袖半遮面的动作,把这份‘羞怯’演出来,观众能看得清楚。”
3
创新融多艺:
“粤韵昆味”打破剧种边界
为让传统粤剧更贴近当代观众,《双绣缘》在艺术表达上大胆突破边界:唱腔设计既保留了传统梆黄体系、广东音乐、歌谣等粤剧核心唱腔元素,又融入新创作曲目,婉转韵律中兼具现代美感;表演层面,曾为冯小刚电影《夜宴》编舞的编舞师史博,将广绣针法与古典舞语汇相融合——卢眉娘绣制《百鸟朝凤图》的12分钟核心戏份中,李嘉宜以闺门旦的本行功底为基础,融入古典舞元素,通过轻柔转身、灵动抬手等肢体语言,将角色“绣图即绣情”的内心纠结与坚定选择外化,让观众直观感受“针线藏情”的细腻。
更值得关注的是剧目“粤韵昆味”的独特气质:李嘉宜自2014年起便跟随昆曲名家梁谷音学习,将昆曲的气息控制技巧融入粤剧表演;李伟骢为更好诠释唐宪宗李纯,专程向昆剧艺术家黎安请教《长生殿》中唐明皇的仪态。昆曲的细腻与粤剧的明快相互碰撞,让人物情感更有层次。梁谷音在9月14日“粤剧遇昆曲”预热活动中表示,这种跨区域的剧种交流,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打开了新视野。
既延续戏曲“以情动人”的传统内核,又注入现代审美与女性力量表达,粤剧《双绣缘》因此成为一部贴合青年观众情感需求的新编佳作。
4
年轻观众热捧:
非遗活态传承见成效
文化交流的终极目标,是让不同地域的观众产生情感共鸣。广州粤剧院党总支书记、董事长林凯彬在接受南都记者采访时以“岭南绣娘在上海舞台上绣出的一幅大湾区与长三角文化交流的绚丽画卷”来形容本次的沪上展演。“作品在一定程度上解构、重构‘传统’,以年轻群体更易接受的舞台语汇和表达方式,重建起戏曲艺术与当代观众的连接。”
《双绣缘》在上海的演出,成功吸引了大量年轻观众,其中不乏上海本地的“00后”国风爱好者。这种跨地域的文化认同,源于剧目对“共性情感”的深度挖掘——剧中“深沉克制”的帝后情缘与“狂热奔放”的民间爱恋,既带着岭南文化的烟火气,又契合上海观众对“细腻情感叙事”的偏好;而广绣承载的家国情怀、粤剧传递的人文温度,更是超越地域的文化共通点。
“非遗传承的核心难题,在于如何让年轻一代主动参与。《双绣缘》给出的答案是:不把非遗当作需要保护的文物,而是当作可以参与的文化。”复旦大学中文系研究生韦同学如此评价。在剧中,广绣技艺不再是博物馆里的展品,而是通过卢眉娘的角色故事,让观众感受到一针一线背后的情感与精神;粤剧唱腔也不再是老一辈的消遣,而是通过狂热与克制的爱情叙事,让年轻观众找到情感共鸣点。身着汉服前来观演的上海观众小周说:“这是我第一次听粤剧,却被卢眉娘‘怎能一世一双人’的清醒所打动。这种女性独立精神不分地域,广绣的美也没有‘南方限定’。”
采写:南都记者 周佩文
图片由广州粤剧院提供金多多
天创优配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